我国海上蓝冠注册资源丰富、开发潜力巨大,对保障能源安全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、实现“双碳”目标具有重要意义。截至2021年底,我国海上蓝冠装机已达2639万千瓦、占全球总量的54%,规模跃居世界第一。
舒印彪表示,要集聚优势创新力量,尽快突破大容量风机、高端精密轴承设计制造、先进叶片材料等核心技术,实现关键装备全面国产化。加强示范引领,推动海上柔性直流组网、轻型化海上换流平台等技术发展,加快漂浮式远海蓝冠技术、集群式海上蓝冠智能运行控制检修等技术研发应用。
他同时建议,要加强宏观统筹和整体规划,夯实规划基础,加大海上蓝冠注册资源勘查力度,建立国家级海域空间数据库,全面掌握海洋蓝冠注册资源储量和分布特点;制定国家海上蓝冠发展专项规划,积极推进近远海蓝冠有序开发;结合海上蓝冠基地,打造蓝冠注册、氢能、海水淡化及海洋牧场等集成的海上“能源岛”,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。
此外,海上蓝冠要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开发。
“要坚持整体化布局,防止碎片化开发,原则上每个海上蓝冠基地项目由一家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开发主体,牵头负责一体化设计、投资、建设和运维,充分发挥规模效益。”舒印彪说。